教师在各种教学研究项目申报、项目实施报告、课程建设、教学成果奖等方面,都会面临一个问题,就是各种模式的提炼总结,如课程教学模式、课程建设模式等,由于缺少框架的指导,很多教师都是套用别人的模式,如1234、三融四化、三环四平台五路径等等,有的看起来并不贴切,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此问题。
“模式”可以是对以前教学实施的总结提炼,也可以是先顶层设计再实施修正,无论哪一种,我们都可以将其设计在一个框架中,再进行结构化。
这几天偶然读到了一篇文章,著名企业培训专家田俊国老师认为关于结构的分类,都可以用“维度程序化”五个字来区分,受田老师启发,我在此基础上,形成了个人版本的一个理解,并将其应用于“模式”的概括上。
第一是“维”,其代表了事物的几个方面,或者几个层面,比如课程评价体系中,我们要评价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,如综合作业、在线测试、专题报告、实验、总结性考试等,再比如关于教学技能的评价,这个“维”可以是:讲授、演示、互动等。
第二是“度”,也就是程度,刻度,强调的是细节,“度”和“维”组成了一个词“维度”,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,既有维也有度,如上文中提到的教学技能评价的“维”,如果加上“度”则变成,讲授清楚、演示规范、互动充分。
第三是“程”,指的是流程、框架、套路,强调的是整体,比如在教学模式中经常使用的BOPPPS、五星教学、5E等模式,就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套路。
第四是“序”,指的是顺序、次序,也就是逻辑,程和序往往是组合在一起的一个词,但是正如“维度”一样,其同样具有两层含义,比如上文提到的BOPPPS只是一个框架,在实际应用过程中,可以将其重新组合,变为POBPPS等。
第五是“化”,指的是将以上四部分融合为一个整体。
做一个形象化的比如,一个三维的物体按照特定(或可变)的轨迹随着时间有度的发展变化,便是上面五个字的总结。
下图为我们构建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,“四库五渠”,包括了整体的“维”,每一部分的“度”,也有整体框架的“程”,以及先后的“序”,再加上我们的解读,便可让人能够理解整个模式的内涵。

试想万事万物虽是杂乱的,却都可以从空间、时间、整体、局部进行分类,所以把杂乱的教学碎片整理成一个整体的结构,便是模式。